找到相关内容218篇,用时19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烦恼的产生与对治

    的果报,不受疾病的折磨,免遭一切灾厄和伤害。   第二是盗戒。看到别人享受荣华富贵,却不知人的福报都是修来的,自己不去修行,不去行正道、种善根,只是一心为了享受,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偷盗别人的财产,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34641034.html
  • 永明延寿易佛会通思想研究

    何以故?束于十善,即是五戒。深知五常、五行义,亦似五   戒。仁慈矜养,不害予他,即不杀戒;义让推廉,抽己惠彼,即不盗戒;礼制规矩,结   发成亲,即不邪淫戒;智鉴明利,所为秉直,中当道理,即不饮酒戒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3841479.html
  • 佛教戒律概述

    悔罪。(三)为杀畜生而作方便者,人死、非人死、畜生死,皆犯下可悔罪。(四)作不定方便(遇到什么杀什么),人死犯不可悔罪,非人死犯中可悔罪,畜生死犯下可悔罪。   2、偷盗戒  盗戒的毁犯,也有轻重之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92757844.html
  • 试论智者大师的“两风”建设和理论特色

    杀戒。义让推廉,抽己惠彼,是不盗戒。礼制规矩,结发成亲,即不邪淫戒。智鉴明利,所为秉直,中当道理,即不饮酒戒。信契实录,诚节不欺,是不妄语戒。周孔立此五常,为世间法药,救治人病。又五行似五戒:不杀防木,...

    高振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160864.html
  • 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(下)

    ,使之普及,即可范围人心,扶正世道,足以福国利民,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和平矣”。因为“世间人人能革除贪、瞋、痴三毒之心,持不杀戒,于物尚不加害,那有战争之事?持不盗戒,于世间财物不...

    高振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2665283.html
  • 略论僧团财物的分配制度

    ,一切僧众都不可私自分割入己。如果有极特殊的因缘,要救济给其它寺院,必须经过大众僧共同作羯磨法,和合而与。如果未经羯磨,私自将常住物转送他寺,即犯盗戒。这是依《四分律》中所说。《僧祇律》的规定则更加...

    明慧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5567533.html
  • 戒律与僧制之间——弘一律师的两难之局

    的问题[10]。据《年谱》,弘一律师曾向门徒开示即使「一草一木,寸纸尺线」未得物主允许而取即犯盗戒,而瞒税与欺骗邮局也犯上相同的重罪[11]。此外,据晓晖所撰〈弘一大师在厦门〉  ----------...

    曹仕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4670829.html
  • 佛制与唐律对佛教徒的约制力

    、慈悲心,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,而反更盗人  财物者,是菩萨波罗夷罪。  140页  」在家菩萨戒本盗戒第二亦云﹕「优婆(塞、夷)戒,虽为  身命,不得偷盗,乃至一钱。若破是戒,是人即失优婆戒,  是...

    赖建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3470862.html
  • 圆瑛法师三教观论略

    。世间人人能革除贪、嗔、痴三毒之心,持不杀戒,于物尚不加害,那有战争之事?持不盗戒,于世间财物不取,那有劫物之事?持不淫戒,则人人非礼勿动,那有强奸之事?持不妄语戒则人人出言忠信,那有诈骗之事?持不...

    刘泽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4179624.html
  •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

    日本人民视圣像而生信敬,‘皈依者福增无量,礼念者罪灭河沙’,这种做法决不会是犯佛戒中的‘不与而取的盗戒’吧?所以他打定了主意,就偷偷的把这尊圣像拿走了。 慧谔和尚既然获得这尊无上至宝的圣像,...

    煮云法师著

    |观音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7/00430572.html